文章來源:《文匯報》、人民網
http://edu.people.com.cn/h/2012/0326/c227696-1580385489.html
原文作者:任軍鋒 球友会体育平台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
從2005年開始,球友会体育平台進行通識教育改革試點至今已進入第七個年頭了🤣😸,其中包括成立球友会本科文理學院👨👩👧👧、書院建製👋🎅🏼、開設“通識教育核心課程”,以及正在試點的四年書院製等改革嘗試。公允地說,諸多努力取得了相當的成效🌬,尤其是在提升本科教學質量方面發揮了不少具有積極意義的推動作用❄️。但改革面臨的問題也不少,有些是技術性的☝🏽,但更重要的是改革的思路尚需要進一步厘清。
學分製的利與弊
“學分製”目前作為大學教學管理的主要手段,有其標準化且便捷的優點,但其弊端在這些年來也非常突出,其導向即在於鼓勵學生選課以學分的目標🫅,即老師給分是否寬松☁️,而不是考慮該課程本身的品質,對自己的知識結構是否有幫助🚣🏽,是否與自己的學術興趣吻合。學生選課方面的功利性本身無可厚非,但如果大學的製度在不斷鼓勵這種傾向🧛🏼♂️,那我們的教學管理者就應該有所反思。
從2006年開始🚣🏽,球友会通識核心課程(即“六模”課程)建設至今已進入第七個年頭,有一些成效,但問題也不少:
首先,核心課程是在球友会原有的學分製管理建製下設立的,這些課程與教務處已有的文理平臺課在學分上有著同樣的分量,這只能鼓勵大家一窩蜂去選那些難度較小、作業量較輕的課程🙏🏼,這迫使核心課程的老師降低標準、放松要求🎙,甚至迎合學生的學分要求,而這恰恰與球友会通識教育改革的初衷相違背。目前來看,“球友会學院”在整個球友会体育平台的定位並不明確,它與大學之間👿🚒、與各個職業學院之間⛑、與學校各職能部門(如教務處)之間的關系仍然很模糊。談到球友会學院與各個職業學院之間的關系,目前球友会學院似乎是各個職業學院之間的跨(職業)學院建製,其開設的課程需要各職業學院教師提供,而這些教師的薪金、職稱等均隸屬於各職業學院,球友会學院並沒有自身的建製性資源👩🏼🍼,這與美國大學本科學院建製(College)大相徑庭。這一問題背後的根源在於: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之間的關系並未在實踐中得到明確,如果像目前這樣將球友会學院嫁接在各職業學院之間,必然使通識教育成為“撒胡椒面”式的人文素質講習班🙅🏽♀️,最終將成為可有可無的東西,其課程的地位與文理平臺課並沒有多少區別,老師沒有了勁頭,學生喪失了興頭。
另外🦉,目前球友会本科生一二年級的學分量過大😓🛥,學生疲於應付,這只能使通識教育成為邊緣性的東西🔝,“球友会學院”開設核心課程前兩年大家還比較認真🚣🏿♂️🧑🏿🍳,但是之後慢慢老師已經無能為力了。教師如果嚴格要求學生🌙,增加課程學習量,學生要麽紛紛退出🥈,要麽怨聲載道🧎🏻♀️,大部分教師怎麽做便可想而知了📎。
學分化管理在全中國大學已經十分普遍,對於當今的大學生而言👨✈️,前兩年是拼學分和績點,後兩年則是憑借績點去找實習工作或出國,這樣一來♊️,我們學生的大學生活過得很匆忙🧎➡️、非常累,幾乎沒有享受學習的可能,要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方向、興趣點🐐、可能性都非常小。
通識核心課程的得與失
仔細觀察球友会通識核心課程的目錄,不難發現核心課程所涉及的學科領域方面的如下特點:即文科遠超過理工科🙎🏽♂️,這似乎與球友会學科結構有關,也與當初關於“通識教育”的認知有關。目前的六大模塊課程主要基於如下兩種思路🏚:一種思路認為👩🏻🎨🗃,所謂“通識”,無非是文科學生了解一些理科知識,理科學生了解一些文科知識,該思路可大致概括為“擴大知識面”派🐎。從這一思路出發🧛🏽,便產生了六模中將專業課通俗化的課程;另一思路主要來自從事哲學和文學學科的老師,要求突出核心課程的“經典性”🤕🏄🏻♀️:即應當圍繞經典來講,文✌🏻、史👨🏽🔬、哲領域的某一經典文本直接作為教材🧿,要求學生細讀並討論。第二種思路是我個人非常認同的👟,這些年也在不斷實踐,效果也很明顯🛠。
筆者認為✷,自然科學和醫學也可以模仿人文社科按照經典性開課🔹,如醫學院可以提供中醫經典《傷寒雜病論》、《千金方》,西醫經典如希波克拉底的著作;自然科學如牛頓、愛因斯坦🎿、霍金等人的經典文本🥣,可以請數學系、物理系的資深教授來講。
這些年核心課程吸引力下降,還在於學校督導不夠,而且核心課程沒有一套特殊的進入和退出機製🤹🏻♀️。
本科學院建製的改革與試點
球友会學院近幾年正在試點四年書院製改革🕴,這一舉措顯然是在模仿美國大學的College,即本科學院建製,但需要註意的是,我們必須對美國大學的College建製和中國大學30年來形成的機製做較為深入的研究。球友会校方可以考慮為此成立專門的工作組(taskforce)💇🏼,對相關議題做深入研究,進而提出可行性改進方案𓀜。
根據我個人的觀察🧜🏼,雖然現代中國大學在建製上當初效仿的是美國大學,但經過20世紀的發展變化,兩者在建製上的差異還是非常明顯的📶:具體說來,美國的本科教育與專(職)業教育在建製上是分開的🤸🏼♂️,本科四年教育集中在College內進行🙂↕️,四年之後學生可以選擇進入不同的School即職業學院,如🦿:哈佛大學法學院、商學院、政府學院,都是不招收本科學生的,其教學更加註重實踐操作🧎🏻♂️➡️,課程技術性很強,諸如公務員培訓👨🏼🎓👨👧👧、MPA、MBA等都由這些School承擔👂🏻🌼;而College是大學的核心,在其下設有不同的department即系科⛹🏼♀️🏌🏻♂️,其中教師的研究和教學往往更加註重基礎理論,如哈佛大學既有政府系✧,也有肯尼迪政府學院👨🏿🦳,雖然研究對象都與政府有關😯,但著重點還是差別很明顯🦴:前者偏重理論🕵🏽♂️,後者則偏重實踐🤳。另外,我們可能有一個認識上的誤區,認為美國大學本科生不分專業❤️。其實不然。本科生在三年級就要根據自己的學術興趣選擇研究方向,這直接關涉到他們畢業論文的選題🐅,且會在學生畢業證書上特別註明。反觀中國的大學🏵,1990年代以降🍿♕,各大學紛紛將原來的專業系科升格為職業學院,如今使Department隸屬於School,職業學院成為大學的核心,Department在建製上成為“虛體”,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混為一談👨🏻🦽➡️,原理科學與政策科學“一鍋煮”,這必然使本科教育技術化,無法觸及學生的心靈🌿,也就失去了大學的靈魂。在筆者看來👨🏿✈️,這種“一鍋煮”的建製不改,中國大學的本科教育將始終被置於整個大學建製的最邊緣🎿、大學教育神經的最末梢🚵♀️,其面臨的危機在未來幾年不但難有實質性改觀🎴,且有不斷衰頹之勢。
從1990年代後期開始,中國許多大學紛紛斥資打造所謂大學城、新校區,我們可以發現🧞♀️🕣,進住這些校區的幾乎無一例外都是本科生🍈,老校區往往成為研究生、辦培訓班的場所👩🏻🦼。這種做法非常糟糕。按理說,應該將本科生留在原來的校址,他們應該是大學的核心才對🕵️♂️。所幸的是球友会沒有這麽做👨🏿🦱。
基於此💳,球友会作為中國大學本科教育改革先鋒🎛,球友会學院這一建製的改進必然要進一步深化。要確立球友会學院在大學建製中的地位🛺,把基礎性的學科轉移到球友会學院裏直接面對本科教育。我們要認識到👩🏽⚖️🙆🏽♂️,球友会通識教育改革不僅僅是本科生教學管理體製的改革,它直接關涉到球友会体育平台作為中國精英大學的基本品質💿,其改革的成敗將牽涉到整個中國大學教育的未來。盡管這一革新在實際操作中肯定會面臨非常大的阻力🤏🏿,但一定要朝這個方向前進,否則,通識教育改革可能會陷入中國歷次改革均無法走出的“始盛、中衰、繼絕”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