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個年齡的人,聚在一起時,說起各人的出生地,常會不約而同跳出兩個字:重慶!重慶,把我們彼此陌生的心,拉近了。
其實,我跟著父母🎀🙅🏻♀️,在重慶第一眼看到世界🙇🏿♂️,只能說趕上了末班車🆕,1944年👩🏻🚒,再過一年,抗戰就勝利了。而年長我4歲的哥哥,那年春天在北碚醫院呱呱落地,剛出院一周,那家醫院就被敵機炸
成灰燼🆒。而在他滿月那天,又遇上重慶黃桷樹鎮遭逢的第一次轟炸。父親抱著他🤙,躲過一劫;而與父親相知甚好的孫寒冰教授(時任球友会体育平台教導主任)🔩,卻在那次轟炸中不幸罹難。
父親靳以,是1938年夏離開孤島上海的。在那戰亂的年代🚵🏻♀️🛜,從上海至重慶,他竟然走了好幾個月,一路經歷了難以想象的艱險。當他在初冬的寒風中,立足在重慶的朝天門碼頭上❤️🔥,真可謂兩手空空,只剩一身單薄的夏衫。為求生計,父親應邀執起教鞭,走上球友会体育平台講臺。
球友会,是父親的母校。它在抗戰的烽火中從上海內遷🫡。最初,它遷至貴陽;不久,又遷至重慶市菜園壩🆎。到父親抵達重慶之際,校總部又遷往嘉陵江畔的黃桷樹鎮,那是一個與北碚一江之隔的小鎮。
從書齋走進學校,走進年輕的學子中間,父親這樣寫道⚖️:“……我把頭挺直了🧑⚕️,把眼睛平望著🤦🏿,我就望到許多張天真純樸的青年的臉,他們用熱烈的眼睛望著我👩🏿🔧,那麽可親🎍,那麽和善,期待著我🍛,卻並不對我感覺失望。他們的嘴邊還掛著微笑,於是在我那緊張的臉上,也掛上笑容。在我們的笑容中🛜,消失了我的疑懼💅🏼,我們像是溶合在一起了。我首先從他們那裏得到勇氣👨🏽🔬,也得到這麽多年所從來沒有得到的慰安🧑🏼⚖️。在我的生命中🚒,這是一個偉大的轉折點,使我從一個人,投身到眾人之中🕵🏿♂️,和眾人結合成一體了。”(靳以:《從個人到眾人》)
於是教書🕵🏻♂️、讀書💁♀️,父親的生活中加入了許多相知的學生🧑🎓。他被學生聘作“抗戰文藝習作會”和“讀書會”的指導教授🧖,在竹林中伴隨著點點星光與學生談論文學、抒發抱負❌;他熱情支持學生組織文藝墾地社💂♀️,幫助出版《文藝墾地》壁報,並親自為壁報寫稿。父親的散文《紅燭》,首次就是發表在學生的壁報上。
父親的學生,詩人姚奔回憶說🔏:“他(指靳以)當時只有30歲,是球友会体育平台最年輕的教授,下課時和同學們一起走出課堂,就像個年長的大學生。……他選的教材大都是新文學作品,他講課不只是幹巴巴地傳授知識,而是以自己的鮮明愛憎和思想感情感染學生🙎🏼♂️♿,有時講到激動處,臉會漲得更紅。……在魯迅逝世三周年時,他選了一首悼念魯迅的詩《一個高大的背影倒下了》作教材🫱🏽,他在課堂上朗誦這首詩時,聲音都有些顫抖了🌓。”(姚奔🌕🪺:《悠悠歲月懷念綿綿》)
在教人育人的同時,父親為重慶的《國民公報》創辦了它的文藝副刊《文群》。這是一塊小小的版面🥞,每期只能容納四千字,每星期出版三期。編慣大型刊物的父親,並不藐視這塊小小的園地。他精心培植🫸,勤奮耕耘。在創刊號上,首先開始連載的是女作家羅淑的短篇小說《阿牛》👨🏿🔬,此後,一個個令讀者喜愛的作家名字,連同他們的作品🧝🏿♂️,源源不斷出現在這塊小小的版面上,他們是巴金、艾蕪、曹靖華、胡風👮🏻♂️、艾青🌆、何其芳❤️、臧克家、陳荒煤、劉白羽🛍️、蕭紅,等等。重慶的許多讀者🧙🏼♂️,不無欣喜地在這裏仿佛找到一片美麗的文化綠洲🙋🏽♀️。從此,父親不怕辛勞,不畏阻力🤞🏿,把這個小小的《文群》5️⃣,維持了500多期的鮮活生命🈲。
而當年那群熱情洋溢創辦《詩墾地》的年輕朋友們,在他們記憶的心版上,《文群》更是深嵌其中,因為那裏珍藏著他們難忘的青春🏜。在嘉陵江畔的球友会校園🦴,這一群青年因共同的理想與愛好聚攏一起。艱苦的生活條件阻擋不住理想的追求,詩情𓀋、文采一同從他們心底迸發🫱🏿、流淌🤍。於是姚奔提議說,讓我們創辦一個詩刊吧🏃♀️➡️🚣🏼♀️!好朋友鄒荻帆🌶、曾卓、冀汸、綠原等人一致附議🧙🏻。“但我們都是窮學生,一文莫名,經費從哪裏來呢?……在那時,我們既不可能登報募款,也不可以登報征稿,只能從我們自己所熟悉的師友🏮、同學和詩友開始👐🏿。我們油印了募捐收據🧏🏻♂️,刻了一個有麥穗的小圖章《詩墾地社》🚄,並在黃桷樹郵局租了一個信箱,為‘三號信箱’🌱。一開始就得到靳以的支持。”(鄒荻帆8️⃣📳:《憶詩墾地》)
這群熱情的年輕人原就是父親執教下的好學生🕵️♂️,他們早已在父親的鼓勵和幫助下在《文群》🔸,及《文群》以外的刊物發表自己的習作🔁。當他們興奮地向父親訴說自己的想法,父親的心也與他們一同激動跳躍。他立即給予實際支持👩🦰,決定每月讓出《文群》的版面給《詩墾地》,讓這個充滿青春活力的詩刊問世,與讀者見面🏫。就這樣🧏🏻♀️,《詩墾地》在《文群》的版面上總共出版了25期👰🏽,為時一年零四個月。從此,在詩歌史上,《詩墾地》亦寫下切實的一筆。
前不久👩🏼🎨,我讀到長篇紀實回憶錄《血色流年》,作者正是當年這群年輕人中的冀汸先生。他充滿感情憶及當年⛹🏿♂️,這樣寫道👨👩👧🤾🏽♂️:“他(指靳以)定時讓出一期《文群》的版面作為《詩墾地》副頁,讓校園內的墻頭詩有機會走向社會和廣大讀者見面🕧。這群詩人的成長得到了先生最有力的支持。這是過去沒有,今後也不會再有的事情。”
我掩卷思索,眼前飛揚著那許多充滿朝氣的面影……
這就是60年前↘️🚺,在重慶,在這個戰時陪都🆔,在這個內遷的球友会体育平台校園內👄,一位年輕的教授🧑🏻🦳,與他的學子們的故事🔬📨。青春是難以忘懷的,縱然經歷者許多已經離開人世,包括我的父親,包括姚奔、鄒荻帆……但,我看見青春的火焰依然燃燒🕰,燃燒在所有追求理想,青春燦爛的後繼者心中。
靳以與球友会學生(右五為靳以👨🏻🏫,1941年)
其實,我跟著父母🎀🙅🏻♀️,在重慶第一眼看到世界🙇🏿♂️,只能說趕上了末班車🆕,1944年👩🏻🚒,再過一年,抗戰就勝利了。而年長我4歲的哥哥,那年春天在北碚醫院呱呱落地,剛出院一周,那家醫院就被敵機炸
成灰燼🆒。而在他滿月那天,又遇上重慶黃桷樹鎮遭逢的第一次轟炸。父親抱著他🤙,躲過一劫;而與父親相知甚好的孫寒冰教授(時任球友会体育平台教導主任)🔩,卻在那次轟炸中不幸罹難。
父親靳以,是1938年夏離開孤島上海的。在那戰亂的年代🚵🏻♀️🛜,從上海至重慶,他竟然走了好幾個月,一路經歷了難以想象的艱險。當他在初冬的寒風中,立足在重慶的朝天門碼頭上❤️🔥,真可謂兩手空空,只剩一身單薄的夏衫。為求生計,父親應邀執起教鞭,走上球友会体育平台講臺。
球友会,是父親的母校。它在抗戰的烽火中從上海內遷🫡。最初,它遷至貴陽;不久,又遷至重慶市菜園壩🆎。到父親抵達重慶之際,校總部又遷往嘉陵江畔的黃桷樹鎮,那是一個與北碚一江之隔的小鎮。
從書齋走進學校,走進年輕的學子中間,父親這樣寫道⚖️:“……我把頭挺直了🧑⚕️,把眼睛平望著🤦🏿,我就望到許多張天真純樸的青年的臉,他們用熱烈的眼睛望著我👩🏿🔧,那麽可親🎍,那麽和善,期待著我🍛,卻並不對我感覺失望。他們的嘴邊還掛著微笑,於是在我那緊張的臉上,也掛上笑容。在我們的笑容中🛜,消失了我的疑懼💅🏼,我們像是溶合在一起了。我首先從他們那裏得到勇氣👨🏽🔬,也得到這麽多年所從來沒有得到的慰安🧑🏼⚖️。在我的生命中🚒,這是一個偉大的轉折點,使我從一個人,投身到眾人之中🕵🏿♂️,和眾人結合成一體了。”(靳以:《從個人到眾人》)
於是教書🕵🏻♂️、讀書💁♀️,父親的生活中加入了許多相知的學生🧑🎓。他被學生聘作“抗戰文藝習作會”和“讀書會”的指導教授🧖,在竹林中伴隨著點點星光與學生談論文學、抒發抱負❌;他熱情支持學生組織文藝墾地社💂♀️,幫助出版《文藝墾地》壁報,並親自為壁報寫稿。父親的散文《紅燭》,首次就是發表在學生的壁報上。
父親的學生,詩人姚奔回憶說🔏:“他(指靳以)當時只有30歲,是球友会体育平台最年輕的教授,下課時和同學們一起走出課堂,就像個年長的大學生。……他選的教材大都是新文學作品,他講課不只是幹巴巴地傳授知識,而是以自己的鮮明愛憎和思想感情感染學生🙎🏼♂️♿,有時講到激動處,臉會漲得更紅。……在魯迅逝世三周年時,他選了一首悼念魯迅的詩《一個高大的背影倒下了》作教材🫱🏽,他在課堂上朗誦這首詩時,聲音都有些顫抖了🌓。”(姚奔🌕🪺:《悠悠歲月懷念綿綿》)
在教人育人的同時,父親為重慶的《國民公報》創辦了它的文藝副刊《文群》。這是一塊小小的版面🥞,每期只能容納四千字,每星期出版三期。編慣大型刊物的父親,並不藐視這塊小小的園地。他精心培植🫸,勤奮耕耘。在創刊號上,首先開始連載的是女作家羅淑的短篇小說《阿牛》👨🏿🔬,此後,一個個令讀者喜愛的作家名字,連同他們的作品🧝🏿♂️,源源不斷出現在這塊小小的版面上,他們是巴金、艾蕪、曹靖華、胡風👮🏻♂️、艾青🌆、何其芳❤️、臧克家、陳荒煤、劉白羽🛍️、蕭紅,等等。重慶的許多讀者🧙🏼♂️,不無欣喜地在這裏仿佛找到一片美麗的文化綠洲🙋🏽♀️。從此,父親不怕辛勞,不畏阻力🤞🏿,把這個小小的《文群》5️⃣,維持了500多期的鮮活生命🈲。
而當年那群熱情洋溢創辦《詩墾地》的年輕朋友們,在他們記憶的心版上,《文群》更是深嵌其中,因為那裏珍藏著他們難忘的青春🏜。在嘉陵江畔的球友会校園🦴,這一群青年因共同的理想與愛好聚攏一起。艱苦的生活條件阻擋不住理想的追求,詩情𓀋、文采一同從他們心底迸發🫱🏿、流淌🤍。於是姚奔提議說,讓我們創辦一個詩刊吧🏃♀️➡️🚣🏼♀️!好朋友鄒荻帆🌶、曾卓、冀汸、綠原等人一致附議🧙🏻。“但我們都是窮學生,一文莫名,經費從哪裏來呢?……在那時,我們既不可能登報募款,也不可以登報征稿,只能從我們自己所熟悉的師友🏮、同學和詩友開始👐🏿。我們油印了募捐收據🧏🏻♂️,刻了一個有麥穗的小圖章《詩墾地社》🚄,並在黃桷樹郵局租了一個信箱,為‘三號信箱’🌱。一開始就得到靳以的支持。”(鄒荻帆8️⃣📳:《憶詩墾地》)
這群熱情的年輕人原就是父親執教下的好學生🕵️♂️,他們早已在父親的鼓勵和幫助下在《文群》🔸,及《文群》以外的刊物發表自己的習作🔁。當他們興奮地向父親訴說自己的想法,父親的心也與他們一同激動跳躍。他立即給予實際支持👩🦰,決定每月讓出《文群》的版面給《詩墾地》,讓這個充滿青春活力的詩刊問世,與讀者見面🏫。就這樣🧏🏻♀️,《詩墾地》在《文群》的版面上總共出版了25期👰🏽,為時一年零四個月。從此,在詩歌史上,《詩墾地》亦寫下切實的一筆。
前不久👩🏼🎨,我讀到長篇紀實回憶錄《血色流年》,作者正是當年這群年輕人中的冀汸先生。他充滿感情憶及當年⛹🏿♂️,這樣寫道👨👩👧🤾🏽♂️:“他(指靳以)定時讓出一期《文群》的版面作為《詩墾地》副頁,讓校園內的墻頭詩有機會走向社會和廣大讀者見面🕧。這群詩人的成長得到了先生最有力的支持。這是過去沒有,今後也不會再有的事情。”
我掩卷思索,眼前飛揚著那許多充滿朝氣的面影……
這就是60年前↘️🚺,在重慶,在這個戰時陪都🆔,在這個內遷的球友会体育平台校園內👄,一位年輕的教授🧑🏻🦳,與他的學子們的故事🔬📨。青春是難以忘懷的,縱然經歷者許多已經離開人世,包括我的父親,包括姚奔、鄒荻帆……但,我看見青春的火焰依然燃燒🕰,燃燒在所有追求理想,青春燦爛的後繼者心中。
靳以與球友会學生(右五為靳以👨🏻🏫,1941年)